又是績效優化提升時。
記不清多少個不眠之夜,記不清多少次智慧共享,記不清多少次修訂完善……正是在自下而上、自上而下的反復中,績效優化如火如荼開展著。
員工“聲音”接地氣
“從一線來,到實踐去”,員工對工作最熟悉,也最有發言權。優化伊始,公司問計“員工”,組織召開了不同群體人員參加的座談會5場,選擇性下發調查問卷,征集員工意見建議184條,召開專題會議,討論研究,分類梳理,結合走出去學習、請進來交流,確定了此次績效優化指導意見。
績效優化過程中,各試點單位積極吸納員工代表參與,鼓勵他們發聲,并用好他們的“聲音”,讓績效貼近實際,簡單實用。
幾易其稿,終審后績效公示,公司以微信、短信、郵件等多種方式征集員工意見和建議,認真評審后,再次修訂完善。
正是員工的全程參與,修訂后的績效最接地氣,也為員工所認同,以調動員工的工作積極性。
績效再造變化多
對比績效優化前后,還是一張表,但內容變化不少:
工作重點更突出。此次績效優化前,個別人績效考核表的考核項數有15項之多,優化后,原則上不超8項,最多不超10項,“一表在手,重點全有”,綱舉目張,讓工作有的放矢,好用管用。
考核指標更量化。最大的變化,是基本解決了大鍋飯的問題,能分解到班的分解到班,能落實到線的落實到線,能細化到人的細化到人,通用的總指標少了,過程可控的指標多了,績效考核正努力向深化、細化、量化邁進。
結果導向更明顯。在可控的前提下,能考核結果的,不考核過程,以剛性指標為主,減少彈性考核,使其更加公平。
千錘百煉始面世
一張績效考核表的面世,要歷經三輪四級的“淬煉”。
所謂“四級”,從車間(科室)到分廠(部門),到公司績效小組,再到公司會審,選取有代表性的部門和崗位作為試點和樣板,在員工參與基礎上,修訂完善,從考核項目設置,到考核指標提煉,從考核辦法完善,到考核部門確定,從歷史數據統計,到模擬驗證測算,發分廠(部門)審核后,公司績效工作小組會審,包括縱橫向平衡、績效規則的統一,公司級會議逐一審核。
試點單位的“四級”,前后歷經了三輪的循環往復,一級有一級的深度,一輪有一輪的收獲,修訂、審核,再修訂、再審核,從績效核心,到遣詞造句,再到標點符號,不厭其煩,精益求精,公司級會議審核,還推出了“百人挑錯”,評委現場指出錯誤獲認可的,按嚴重對提出人予以獎勵。
“千錘百煉始面世”,山重水復,柳暗花明,期間的辛苦恣睢,期間的收獲快樂,只有經歷者最知。
定員薪酬三部曲
績效、定員、薪酬三部曲分步奏響。借績效優化提升之機,公司組織人員進一步梳理定崗定編,評估定編后的崗位薪酬,讓配置更合理,運行更高效。定崗定編,重點針對生產運行模式發生整合的,技術革新、設備升級后生產效率提高的,對標中存有冗員的,項目投產后生產運行穩定的,績效梳理過程中工作量明顯不足或工作可整合的,流程優化的,長期崗位缺員等其他情況;與此同時,對非冗員崗位定崗定編后導致工作量發生重大變化的,定崗定編后工作整合分工至關聯崗位,因工作量發生重大變化,工作量大幅增加,薪酬與崗位工作量、技術含量等明顯不匹配的,公司重新評估后調整薪酬。為鼓勵部門的定崗定編,公司對主動優化且經評估小組審核通過的,以優化人數50%左右的工資作薪酬基金,獎勵該崗位及其他關聯崗位。
“我們要集中時間、集中精力、集中資源,努力把我們的績效做好,讓我們的績效一定公平,一定有力量,一定更有競爭力”,公司董事長秦慶平說。